全程導醫(yī)網 徐州傳染頻道:徐州市傳染病院肝病專家楊青松介紹,肝臟是一個“沉默”型的內臟,慢性乙型肝炎可以全無癥狀而發(fā)展為肝硬化,自我感覺也并不經常與病變的嚴重程度一致。即使已發(fā)展為失代償的慢性肝病, 也不一定有急性發(fā)作的歷史。
許多肝癌患者在沒有診斷前并不知道自己有肝病,從乙肝病毒攜帶者發(fā)展到肝炎至少要一二十年,從肝炎發(fā)展到肝硬化一般要五到十年,從肝硬化發(fā)展到肝癌又要許多年,這幾十年中很可能沒有多少癥狀,慢性肝病卻在不斷進展。這主要是因為慢性肝炎往往沒有什么明顯的臨床癥狀,患者往往會自我感覺良好,不去檢查很難發(fā)現,一直到非常嚴重的階段才出現癥狀,才能被發(fā)現,而這時往往已經到了疾病的晚期。因此,我們常說當前許多嚴重的肝病都是只憑自我感覺而被耽誤的。
肝硬化會有什么樣的發(fā)展過程?
由慢性乙型肝炎到活動性肝硬化,有一個由輕到重的進展過程,肝細胞功能逐漸降低。真正的肝功能是指肝細胞的代謝功能,而轉氨酶只是肝細胞炎癥的標志,并不是肝細胞的功能,因為錯用時間久了,很難改,也就不改了。
肝硬化的發(fā)展過程可以分為2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代償期,肝功能能量代謝可以負擔日常生活和一般工作;第二個階段就是失代償期,也就是說肝功能已經不能滿足日常生活和一般工作的需要。
輕度代償性肝硬化常常不自覺,去醫(yī)院看病也可能會被漏診;嚴重一點的可能有一些模糊的癥狀,包括容易疲乏、腹部不適或右上腹部發(fā)悶、肝功能試驗異常,B超發(fā)現脾大。再重一點,癥狀可能會稍多一些,如肝功能試驗血清轉氨酶升高,白蛋白降低,出現肝掌、蜘蛛痣,B超顯示肝表面不平、門靜脈和脾靜脈增寬等。
再向重度發(fā)展,就到了失代償性肝硬化,這時候就會出現黃疸、腹水、肝性腦病、出血和白蛋白降低等癥狀。失代償是長期病毒復制和炎癥活動的結果,是晚期的活動性肝硬化。肝硬化的繼續(xù)進展取決于病毒的復制水平(以血清HBV DNA定量表示)和病變的活動性(以血清轉氨酶、轉肽酶和黃疸來表現)。
人體腹內各種內臟(胃腸、胰、膽、脾等)的靜脈血流會集中到一條叫門靜脈的血管,流到肝臟,經過精細的代謝處理才流回心臟。發(fā)生肝硬化后,門靜脈的血流受到肝纖維化的阻力,門靜脈血壓增高,叫做門靜脈高壓癥。
肝硬化越嚴重,門靜脈內的壓力也越高,就會發(fā)生嚴重的合并癥: 一種是食管靜脈曲張,曲張嚴重了就可能破裂出血,如果大量出血,后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另一種是脾臟因淤血腫大而功能亢進。脾臟是個小血庫,正常時清除一些衰老的血細胞,但脾功能亢進時會把一些尚未衰老的血細胞也破壞掉,血液內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就會比較明顯。血小板太少體內會到處出血;白細胞太少了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感染。有了門靜脈高壓合并癥,說明肝硬化病情不輕,但肝功能還能代償,就不能稱為失代償性肝硬化。
有癥狀的病情一定在發(fā)展嗎?
與前面所說的情況恰恰相反,也有另一種情況: 有些人原來沒有感覺,一旦查出“大三陽”就覺得肝區(qū)隱隱作痛;有些人自覺疲乏、食欲不振、肝區(qū)不適,為此憂心忡忡,輾轉反側難眠,但肝功能試驗正常,所有檢查也都沒有異常。這些朋友大多常跑醫(yī)院,親人中有因肝病故去。
人類的大腦高度發(fā)達,接受某些暗示可能會出現某些“癥狀”,而這些“癥狀”可能只是因對疾病過度擔憂或心理暗示所導致。因此,我們既不要輕易否定存在的癥狀,也不要盲目擔憂,重要的是我們要積極檢查和定期隨訪,如果經過許多檢查,都沒有發(fā)現異常,還是應該相信這些檢查結果。
癥狀與病情并不一定相關,怎樣來確定病情呢?
有癥狀的病情未必在發(fā)展,沒有癥狀的病情未必沒有發(fā)展。既要重視癥狀,又不能不做分析。那么,怎么辦呢?應該去咨詢醫(yī)生,做必要的檢查。一方面,慢性乙型肝炎多數不是有癥狀而自己發(fā)現的,常常是在例行的體檢時被查出來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表示有乙肝病毒感染,肝功能不正常了,表示病情在活動。以后要定期檢查,才能評估病情的發(fā)展。
另一方面,乙肝病毒感染而有癥狀,主要因為炎癥活動,所以最重要的是檢查肝功能。間隔一兩個月重復檢查一次肝功能,如果都正常,表明只是病毒攜帶,當前還是健康的,只要定期復查,應該沒有大問題。
徐州傳染病咨詢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