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yī)網 徐州兒童醫(yī)院/小兒內分泌科:近年來,每到寒暑假,徐州市兒童醫(yī)院內分泌科的矮小專病門診量就會明顯增多,日均門診量達百余人幾乎成為常態(tài)。“我的孩子怎么老不長個兒?”、“我和他爸都是大高個兒,兒子這么矮,男孩是不是都晚長?。?rdquo;……類似這樣的問題,徐州市兒童醫(yī)院內分泌科薛穎主任在坐診是每天都會碰到,因家長對兒童生長發(fā)育知識的匱乏導致兒童錯過最佳就診時間而無法再長高的案例也為數不少。“矮小癥影響孩子的形象、性格,以至將來的就業(yè)、擇偶,不容忽視。”市兒童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薛穎提醒家長注意,如果發(fā)現孩子生長期內出現身高異常,最好及時帶孩子檢測骨齡,及早接受規(guī)范化、精準化的治療。
“矮小是一種病,發(fā)現及時治療”
市兒童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薛穎對兒童生長發(fā)育落后、身材矮小、青春期延遲等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有豐富的診治經驗,她說,“不少家長帶孩子過來尋求幫助,但有不少孩子檢測骨齡結果顯示已經閉合,此時即使接受治療效果也不會很明顯。”對于這個結果,薛主任也十分無奈,她說家長很內疚,孩子很郁悶,這是她最不希望看到的一幕,然而,因為家長大意、認識不足等原因而耽誤治療的例子有很多。
小潔是薛主任的一位患者,14歲,身高148厘米,來月經兩年了,近兩年時間幾乎沒長個兒,“我和他爸都是大高個兒,她是不是晚長???肯定不會這么矮的。”小潔媽媽很自信地說。面對骨齡檢測結果顯示骨骼已經閉合,她一臉茫然。薛主任告訴她,此時談治療已經意義不大,因為“錯過了當初的最佳治療時機,現在為孩子注射生長激素,效果也不明顯了”。聽了薛主任的話,夫妻倆追悔莫及。
薛主任說,家長要清楚身高矮小是一種病,發(fā)現后及時治療。一般來說,如果在相似環(huán)境下,同性別、同年齡患者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兩個標準差以上或第三百分位以下,就能診斷為矮小癥了。此外,家長也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生長速度,比如3歲以下的兒童,每年增高不到7厘米,4歲至青春期發(fā)育前兒童每年增高不到5厘米,青春期兒童每年增高不到6厘米,就需要警惕矮小癥了,要到正規(guī)醫(yī)院專科檢查。
“心理壓力過大、長時間處于焦慮狀態(tài)也會影響長個。”薛主任說,孩子壓力大、功課繁重、甚至父母吵架,都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進而干擾他們的生長環(huán)境,結果會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從而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最終導致身高不長。
3-12歲,兒童身高增長“黃金時期”
有家長認為“23躥一躥,25補一補”,孩子個矮不著急,有早長和晚長之分,抱以等待的心理。不過,當發(fā)現孩子真的不再長高時,不少家長心急如焚,此時再到醫(yī)院就診為時已晚。
“由于孩子的身高關系到孩子的升學、就業(yè)、婚姻等,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密切關注孩子的生長狀況,如果孩子出現生長緩慢的情況就應及時進行就診治療,不要一拖再拖。”據薛穎主任介紹,3-12歲是兒童身高增長的“黃金時期”,也是幫助矮小癥患者身高增長的最佳時機。薛主任建議,家長最好每年都給孩子做個身高記錄,測量的數據形成一個生長曲線,對于判斷孩子的生長發(fā)育是否正常是很有價值的。通過測量對比后進一步明確孩子身材是否矮小。當然,延伸在生活中,家長可以多留意一些細節(jié),比如孩子的褲子是不是幾年都穿不短?自家孩子有沒有比周圍同齡孩子個頭矮、長得慢?如果家長在發(fā)現孩子身高異常后能及時正規(guī)治療,孩子的身高有可能接近甚至達到正常身高。
學齡前到青春期
最好每半年到1年測一次骨齡
引起矮小的病因很多,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癥、特發(fā)性矮小、小于胎齡兒、家族性矮小、體質性青春期延遲、甲狀腺功能低下、染色體病如女孩特納綜合征,以及一些骨代謝性疾病等,醫(yī)生要針對不同的病因給予不同的治療。
不過,還有一種方法對矮小癥的診斷和治療有重要價值——測骨齡。正常的孩子,骨齡和實際年齡是同步的:但若是生長激素缺乏引起矮小癥的患兒,骨齡發(fā)育多明顯落后于實際年齡。
薛主任建議,如果家長發(fā)現孩子比同齡兒童身高高很多、矮很多或是一段時期內長得特別慢的情況,要及時到醫(yī)院進行骨齡測試及內分泌檢查。正常情況下,建議兒童在學齡前到青春期期間,每半年到1年測一次骨齡,及時發(fā)現問題,以免貽誤最佳治療時機。
此外,薛主任還專門提到對身高不理想的孩子應盡可能早地給予規(guī)范生長激素干預治療,以獲得理想的終身高。因為孩子骨齡越小,生長潛力越大。而且隨著青春期的結束,骨骺逐漸閉合,再用生長激素促進已經無法促進身高增長。
徐州兒科咨詢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