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yī)網(wǎng) 徐州仁慈醫(yī)院/創(chuàng)傷專科:手外傷康復是在手外科的診斷和處理的基礎上,針對手功能障礙的各種因素,例如瘢痕、攣縮、粘連、腫脹、關節(jié)僵硬、肌肉萎縮、感覺喪失或異常等,采用相應的物理治療、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以及手夾板、輔助器具等手段,使傷手恢復最大程度的功能,以適應每日日常生活活動和工作、學習。
徐州仁慈醫(yī)院骨科專家韓義連介紹,手外傷常為復合性損傷,涉及手部皮膚、皮下組織、肌肉、肌腱、骨、關節(jié)、神經(jīng)、血管等。通常分為骨折、肌腱損傷、周圍神經(jīng)損傷、燒傷、斷指再植等。
臨床表現(xiàn)
1、開放性損傷:此類損傷常合并出血、疼痛、腫脹、畸形和(或)功能障礙。
2、閉合性損傷:閉合性損傷由于皮膚完整,而皮下組織在損傷后嚴重腫脹,容易導致皮膚將腫脹的軟組織緊緊地勒住,使得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障礙,部分病人甚至會因此導致遠端肢體或軟組織的壞死。
臨床處理原則
(一)手外傷可能有其他重要臟器的損傷,應首先搶救患者的生命。但同時要注意手外傷的處理。
(二)必須對傷員進行全面的病史分析,認真檢查傷情,確定治療方案。
(三)消滅創(chuàng)面,防治感染,修復重要的組織,保留手指的適當長度,早期活動傷手和在勞動中逐步使用傷手,是恢復傷手功能的關鍵。
根據(jù)損傷組織的不同,具體如下:
1、甲下血腫
指端受擠壓傷后。組織內(nèi)出血積聚于甲下時,稱甲下血腫。甲下血腫往往合并末節(jié)指骨骨折,手指末端腫脹;疼痛劇烈,甚至影響睡眠。甲下積血需及時清除,以防日后發(fā)炎,若指甲即將脫落則可予以拔除。
2、手部皮膚損傷
手外傷時最常見的損傷。皮膚損傷的類型很多,短而淺的皮膚傷口,只要清洗后用紅汞或碘酒消毒后包扎即可。其他傷口,均需去醫(yī)院進行徹底清創(chuàng)和覆蓋創(chuàng)面,以爭取傷口早日愈合。術后用消毒紗布分指包扎傷口,以利手指活動。植皮的傷口,需將傷指及腕部固定2~3周。術后抬高患肢,以減少手部腫脹.術后10~14天拆線。早期活動傷指及健指。
3、手部肌腱損傷
手肌腱傷斷后,手指即不能伸直;屈肌腱傷斷后,手指即不能屈曲。多根屈肌腱傷斷后,手指不能握拳。
肌腱傷斷后一般都需縫接可在傷后清創(chuàng)時立即縫接,但有時傷口污染嚴重時可先將皮膚傷口縫好,待傷口愈合3個月后再作縫接。有些肌腱缺損或屈肌腱傷斷部位在手指時,需要行肌腱移植,即將他處的肌腱,例如掌長肌腱或趾伸肌腱取下一段,分別與傷斷的肌腱縫接。肌腱縫接后,需將手指和腕關節(jié)固定。一般說來,屈肌腱傷斷縫接后固定在屈曲位。伸肌腱傷斷縫接后固定在伸直位。固定時間需三周,到時拆除固定,自行屈伸手指,以鍛煉手指的功能,再過一周后,可增加被動運動,但動作要輕柔,以免拉斷修復好的肌腱。
4、手部骨和關節(jié)損傷 手部的骨折和脫位非常多見。受傷后如果處理不當,對手的功能將產(chǎn)生嚴重影響,甚至殘廢。
手部的骨折或脫位常同時有數(shù)根骨頭折斷或伴有其他組織的損傷。因此,在處理骨折或脫位的同時,必須處理好其他組織的損傷。開放性骨折必須在徹底清創(chuàng)后,縫合傷口,改變成為閉合性骨拆,并爭取不使傷口感染。
對于骨折或脫位的處理,首先要求準確復位,力求完全(解剖)復位,避免有角度、旋轉成重迭等畸形。閉合性骨折應多采用閉合復位;開放性骨折應多采用細不銹鋼針內(nèi)固定,以利早期活動患指。
骨折或脫位整復后,必須將手固定于功能位置。這種位置可使有關肌肉力量處于平衡狀態(tài),有利于骨折的復位和固定,萬一發(fā)生運動障礙時,仍能保留手的一定功能。手部骨折愈合較快,一般說來,掌骨固定4周,指骨固定6周,關節(jié)脫位固定3周,即可去除外固定,開始功能訓練。
5、手指截斷傷
手指截斷傷嚴重的手外傷,有的手指已經(jīng)截斷,有的雖未完全斷離,但遠側斷段已失去存活條件,如何處理這種復雜的傷情,應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有些截斷的手指能夠再接的,應當努力爭取接起來;不能再接的斷指,必須將殘端妥善處理,否則將因殘端發(fā)生疼痛或殘指過短而影響手的功能。
2常見康復問題
(一)運動障礙 手外傷后可出現(xiàn)各種并發(fā)癥,如水腫、粘連、瘢痕、攣縮、慢性疼痛、肩手綜合癥等,導致肌肉萎縮,無力,關節(jié)僵硬,運動功能障礙。
(二)感覺障礙 部分傷及周圍神經(jīng),出現(xiàn)感知功能障礙。
(三)心理障礙 患者有自卑感,感到不能適應社會。
(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降低 運動、感覺、心理障礙均導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降低。
(五)職業(yè)能力和社會生活能力下降。
康復治療原理
1、消炎、消腫、鎮(zhèn)痛、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 早期應用超短波、微波、紅外線、紫外線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增強細胞膜通透性,提高組織再生能力。
2、預防粘連、軟化瘢痕 早期瘢痕組織是由未成熟的,新陳代謝非?;钴S的膠原組織組成,有“蠕變”的特性,可對外部應力產(chǎn)生反應,在持續(xù)應力下,瘢痕組織能夠順著應力的方向松弛、變軟、延伸,膠原可重新排列。早期用壓力療法、按摩等,直接給予皮膚瘢痕以持續(xù)的壓力,限制水腫,降低局部血供,抑制膠原蛋白的增加,促使其更有序和有方向的重新排列,深度壓力,可移動肌腱周圍的膠原蛋白。后期可用運動療法幫助肌腱滑動,應用被動伸展運動或手夾板,提供溫和而持續(xù)牽拉,使關節(jié)周圍的肌腱、韌帶、關節(jié)囊、粘連帶被拉長并重新排列,瘢痕松弛。并輔以中頻電、超聲波、蠟療等、可軟化瘢痕,松解粘連。
3、增加運動功能通過各種運動改善肌力、增加關節(jié)活動范圍,增強運動的協(xié)調(diào)性,改善機體對運動的耐力。
4、增加生活適應力通過作業(yè)活動增強手的靈活性,手眼的協(xié)調(diào)性,對動作的控制能力和工作耐力,提高感知功能,改善情緒、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掌握一種生活和工作技能。
5、恢復感覺功能
(1)感覺再訓練是大腦對感覺的再學習,再認識過程。通過注意、生物反饋、綜合訓練和回憶,提高感覺功能。適用于缺乏保護覺和辨別覺的患者。
(2)脫敏治療是一種進行性的訓練,可使神經(jīng)瘤上的皮膚及神經(jīng)瘤重新適應機械刺激。
徐州仁慈創(chuàng)傷醫(yī)院咨詢熱線:0516-8732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