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yī)網 徐州中醫(yī)頻道:季節(jié)轉換對人體的影響很多。如"春困秋乏":秋季來臨,氣候涼爽舒適,為何仍感困乏?原因是人體經高溫酷暑的消耗,氣陰均有較大損減,因而需要調、補、養(yǎng)。徐州市中醫(yī)院呼吸科翟芳芝主任介紹,"多事之秋":秋季是人體免疫力相對低下的季節(jié),因此人們易患感冒、腹瀉等疾病,慢阻肺、高血壓、冠心病等都可因天氣較涼、氣溫下降而有加重趨勢。在這個"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秋季中醫(yī)保健的要點就是要保養(yǎng)內守之陰氣,而保養(yǎng)措施則從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多方面著手。
首先,在起居衣著方面,為解除秋乏,宜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提高自身免疫能力,保養(yǎng)和補充消耗的陰氣。至于衣著,民間有"秋凍"的說法,意在秋風雖涼,不忙添衣。事實上,秋凍要適度,過度加衣會使汗液蒸發(fā)、陰津耗傷、陽氣外泄,但過度秋凍,秋氣主燥,燥易傷肺,則可致風寒外襲,致感冒咳嗽、肺炎等疾病發(fā)生。
飲食是補充人體陰氣主要手段。秋燥傷津,補充津液氣陰為第一要務。秋天人們易感覺唇干舌燥、干咳無痰,這是肺胃之陰不足,可選用生地、沙參、麥冬、玉竹、百合、雪梨等進補。癥狀不明顯的,選以上中藥1~2味泡當茶飲或蒸(燉)雪梨均可。如有癥狀,需請醫(yī)師辨證配方,則可事半功倍。飲食調節(jié)也是養(yǎng)陰有效方法,有條件不妨多食用梨、獼猴桃、西瓜,蔬菜中的綠葉菜、冬瓜、藕、芝麻等也是養(yǎng)陰佳品。肉食海鮮有助補陰,但要適量,不可食用過多。
調節(jié)情志,防止"悲秋"是秋季老年保健的重要內容。宋代養(yǎng)生家陳直說過:"秋天凄風慘雨,老人多動傷感。"為什么老人容易"悲秋"?這符合中醫(yī)"天人相應"說,秋季寒氣逼人,秋風蕭殺,草木凋零,最易引起人們的情緒變化,尤其對于那些空巢老人,更易傷感。解決這問題的辦法是多參加社交活動和體育鍛煉,只要不違背保健原則,動比靜好。當然,凝精斂神、靜心悅志也是保健的好方法。常見的戶外活動,舒展筋骨,登高賞景可使人心曠神怡,太極拳、氣功都是傳統(tǒng)的保健項目。
徐州市中醫(yī)院呼吸科翟芳芝主任說,適當運動是四時保健的內容。不管年齡大小、體質強弱、興趣愛好如何,都可選擇自己所喜愛的項目進行運動鍛煉,但有幾點季節(jié)性的注意點必須重視:秋天多霧,霧天不適宜戶外運動。清晨不適宜在林木茂密處運動,因夜間樹木釋放二氧化碳很多,氧氣含量少,對健康不利。防止過勞。過勞可使汗液外泄,津氣流失。高血壓、冠心病患者不宜劇烈運動,避免引起血壓突然升高和誘發(fā)心絞痛、心衰。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忘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古人將養(yǎng)生之道授于今人,寄希望今人領悟養(yǎng)生精髓,并將養(yǎng)生之道完美地詮釋到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地能做到頤養(yǎng)身心,達到"未病先防,已病防變",進而延年益壽的養(yǎng)生境界。
胖人補氣 瘦人補血
全程導醫(yī)網 徐州中醫(yī)頻道:人的體型胖瘦取決于氣血,氣虛則胖,血虛則瘦。大家或許會發(fā)現,一般長壽的老人,體型不胖不瘦,不胖表示他氣不虛,而不瘦正代表他血不虛。氣血不虛當然健康長壽,如何改善氣血虛弱的體質呢?看看徐州市中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王智明的介紹吧。
氣虛者胖 血虛者瘦:極胖和極瘦之人,平衡氣血就六個字:胖補氣,瘦補血。氣不足則胖,原因有四,胖子可分四類:氣虛、陽虛、痰濕、濕熱。氣虛者,氣化功能弱,不能氣化掉體內脂肪。陽虛者,陽氣虛弱,引起氣化功能變弱。痰濕者,氣本不虛,體內有痰和濕,兩者結合,阻礙氣的運行,引起身體氣虛。
濕熱者,體內濕熱結合,阻礙氣的運行,從而造成了氣虛。
王智明主任指出,不同原因造成的氣虛,有不同的調理方法。不同的體型,有不同的養(yǎng)生之道。
清心艾灸補氣虛
體型胖的,一般身體較虛弱,動不動就感冒,經常胸悶氣短、頭暈健忘,胸悶氣短,容易誤認為心臟功能出現問題??勺詼y一下:如果舌體胖大,邊有齒痕,就是氣虛。
許多胖人氣虛的原因是心虛,心虛的原因是想太多,整天憂心忡忡、患得患失。胖人養(yǎng)生應先清心。清心方法有很多,站樁法就是其中之一。每天什么都不想,靜靜地在一個地方站上半小時。入靜之后,會感覺內心一片空明澄靜,體內有股氣慢慢地由丹田而出,緩緩地流遍全身。站樁完畢后,會感覺渾身通暢。
每天用艾條熏灸脾俞穴、足三里、氣海穴和膻中穴。這四個穴位都是補氣的大穴,每天熏灸,能起到補氣的作用。
如肥胖是因為痰濕,應以化痰祛濕為主?;奠顫駝t要喝薏米粥和赤小豆粥。但要注意不能千人一方,千篇一律。
健康熱線:8390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