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的歸納也是心理學研究者對幸福進行科學研究時經(jīng)常采取的做法。例如,較早對幸福進行科學研究的美國心理學者威爾森,在上世紀60年代就試圖為我們描述一個幸福的美國人所必備的特征:精力充沛、身體健康、受過良好的教育、收入較高、性格外向、樂觀豁達、無憂無慮、有宗教信仰、有婚姻生活,具有高度的自信和工作熱情、適度的欲望,同時擁有無限的智慧等。專業(yè)人士的這些研究價值在于,它可以幫助人們思考和梳理那些能夠帶來幸福體驗的誘因。但由于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導致幸福感的原因也千差萬別。不過,依據(jù)這種歸納而進行的心理指導,無疑會大大喚起我們體驗幸福的意識,并提高我們體驗幸福的能力,進而提升我們的主觀生活質(zhì)量。
普通人所能感受的幸福體驗,總是受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時代背景、社會條件和個體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從一定意義上講,這些因素決定著人們獲得幸福體驗的方向和水平。譬如,前面所提到的“三有”中的“有一份稱心的工作”,在一種社會保障充分、崇尚挑戰(zhàn)性、個性化的工作條件下,它可能就不會成為個體幸福體驗的誘因。因而,對構(gòu)成幸福的要素進行科學而全面的歸納,便成為一項專業(yè)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