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慢性腰腿痛來說,每個病例都是不同的,必須根據(jù)具體情況來采取具體的治療措施。治療分為兩個主要類別:保守治療,包括功能鍛煉、藥物治療、理療和其他非手術治療(如封閉等);手術治療,包括椎板切除術、椎間盤摘除術和腰椎融合術。其目的是解癥狀和防止癥狀復發(fā)。
是否所有的慢性腰腿痛都需要手術嗎?回答:不!大多數(shù)慢性腰腿痛都可以通過保守治療的方法使癥狀得到減輕和緩解。只有少數(shù)病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守治療仍得不到癥狀的緩解,癥狀進一步加重,而且影象檢查的結果與癥狀相符合,這時才需要手術治療。在這里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是否接受手術治療,并非取決于影象檢查的發(fā)現(xiàn),而應該取決于你腰腿痛的癥狀,手術應該以解除癥狀為出發(fā)點。同時你應該了解的是沒有一種手術可應用于解決全部腰椎的問題。手術的原則是在解除癥狀、恢復腰椎正常生理結構的前提下,盡可能地保留脊柱的正常組織。下面介紹以下幾種常見手術方式。
最常見的手術之一是椎間盤摘除術,即去除突出的椎間盤,解除神經根壓迫。傳統(tǒng)的手術方法是去除全部或部分椎板,開一小窗,神經被拉向一邊以便能看見突出的椎間盤,用小儀器取出突出的椎間盤。一旦間盤被取走,神經根從壓力和激惹中解救出來,癥狀就可以得到解除。但是由于切除了椎板等脊柱的正常結構后,會使手術節(jié)段的穩(wěn)定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產生新的癥狀。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我們采用了不破壞骨性結構的椎間盤摘除術。具體方法是手術時小切口(僅4-5公分),僅切除椎間的部分韌帶(黃韌帶),小心牽開神經后,將突出的椎間盤取出。由于這種手術技術保留了大部分腰椎的正常結構,手術節(jié)段的生理穩(wěn)定性得到了保護,病人手術后3天左右就可以下床活動,10天左右就可以出院,使手術康復時間大大縮短,一般手術后1個月就可以恢復正常,而且沒有遠期并發(fā)癥的顧慮。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新的手術器械和技術使椎間盤手術的精度更高,手術損傷更小,術后恢復更快。近幾年,我們應用90年代最新的脊柱內窺鏡技術,采用脊柱內窺鏡直視下椎間盤摘除術治療椎間盤突出癥。這種手術不用開刀,僅將一根筷子般粗細的管子(內窺鏡)在X光透視下插到突出的椎間盤部位。這時我們可以在內窺鏡電視監(jiān)視下看到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就可以用非常精密的手術器械將突出的椎間盤取出。此手術器械基本不損傷正常腰椎結構,手術時間短,病人恢復非常快。我們用這種手術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200余了,獲得了90%以上的成功率。
當出現(xiàn)椎管和神經根管狹窄時,椎管和神經根管需要擴大,通常需要進行椎板切除術和神經根管擴大術。椎板切除術意思是去除椎板,同時也去除增生肥厚的韌帶纖維組織,神經根管擴大術是指切除部分增生的小關節(jié)和骨刺。這樣就允許神經有更多的空間,減少對神經根的激惹和炎癥反應,疤痕組織將替代椎板保護神經。如果椎板切除和小關節(jié)切除的范圍較大,脊柱的生理穩(wěn)定性會受到影響。而且如果你的腰痛是由節(jié)段性不穩(wěn)引起的,腰椎融合術將是必要的。腰椎融合術是指將自體的骨塊(通常取自髂骨)放置在兩個或多個椎骨之間,使這些椎骨長在一塊,從而達到節(jié)段的穩(wěn)定。
常見的融合術有兩種:前路融合和后路融合。一般常用的是后路融合。根據(jù)植骨塊放置位置的不同分為后路側后方融合和后路椎體間融合。后路融合是指從背部開刀,植骨塊放在椎體兩側(側后方融合)或椎體之間切除椎間盤的部位(椎體間融合)。兩種融合方式達到了同一種目的事情,防止由節(jié)段性不穩(wěn)造成的兩個椎骨之間的移動。融合術將降低機械性疼痛和由于椎骨過度運動造成的對神經根的擠壓。但是從腰椎的生物力學特點來看,椎間融合術有更多的優(yōu)點:植骨塊與椎骨之間接觸面積大、融合率高,椎體間植入骨塊可以防止椎間盤切除后椎間隙變窄而產生新的癥狀等。
無論何種手術,最重要的是選擇合適的手術適應癥和最小的創(chuàng)傷而達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