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yī)網 徐州健康科普:冬季氣溫低,早晚溫差顯著,容易發(fā)生心血管疾病。在中醫(yī)理論中,正常的寒冷被稱為寒氣,但當寒氣過度或人體防御不當,它就會轉化為“寒邪”。寒邪具有三大特點:一是它屬于陰邪,容易傷害人體的陽氣;二是它具有收引的特性,容易導致經脈痙攣和肢體蜷縮;三是它容易使氣血阻滯。現代醫(yī)學也對此給出了科學解釋:冬季氣溫下降,機體為了保持體溫,會使外周血管收縮,從而導致血壓升高,增加了高血壓腦出血的風險。同時,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大也會引起血壓升高和心臟負荷加重,進而可能誘發(fā)冠心病等疾病。此外,寒冷刺激還可能引發(fā)冠狀動脈痙攣,直接影響心臟的血液供應,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的發(fā)生。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防治心血管疾病,科學保養(yǎng)心臟呢?
警惕以下6大癥狀
1、腹痛
心臟病發(fā)病前,患者容易出現腹痛、惡心、胃脹等不適癥狀,這種腹痛會在短時間內緩解,但會反復出現。
2、疲勞
在心臟病發(fā)作前,患者常常會覺得身體非常疲憊,經常在做一些簡單事情之后就覺得身體異常疲憊、渾身乏力,這是由心臟負荷過重所致。
3、胸悶胸痛
由心臟病引起的胸悶胸痛常局限于胸骨部偏左,這種胸痛像是被擠壓或被重物壓迫一般,常在情緒起伏、搬運重物等時候發(fā)生,急性或突發(fā)性心臟病胸悶、胸痛癥狀更加明顯,且會產生乏力感,甚至有可能會導致猝死。男性患者胸悶胸痛較為明顯,女性患者胸悶胸痛相對淺顯但胸部會伴隨灼熱感。
4、呼吸急促
在沒有進行劇烈運動甚至靜坐的情況下覺得呼吸急促,患者胸口有壓迫感,覺得呼吸困難,甚至出現耳鳴和眼花現象。
5、昏厥
由于心臟不能有效將血液輸送到全身或是血液中含氧量減少,會導致大腦缺氧,從而引起昏厥。急性或突發(fā)性心臟病有較大概率會引起暈厥,且會使自主呼吸功能減弱,甚至出現患者暈倒后無法呼吸的現象。
6、手腳腫脹
一般是由于心臟功能下降而造成的血液循環(huán)異常,會使血液淤積在肢體,產生手腳腫脹現象。當血液淤積在肺部時還會引起咳嗽,甚至出現咯血。
冬季養(yǎng)生要點
1、 適時添衣保暖
冬季氣溫多變,根據天氣預報適時增減衣物至關重要。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引發(fā)血管收縮,增加心臟負擔。
2、飲食調養(yǎng)助健康
在飲食方面,應注重助陽驅寒,增加攝入優(yōu)質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瘦豬肉、雞肉、魚肉、牛肉、羊肉、雞蛋及牛奶等,這些食物有助于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同時,應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橘子等,以補充維生素,增強免疫力。此外,適當多食用一些溫性蔬菜,如蒜苗、韭菜、香菜和大蔥等,也有助于驅寒暖身。
3、洗澡水溫要適宜
洗澡時應注意水溫不宜過高,特別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避免洗冷水澡,以免刺激血管,引發(fā)不適。水溫適中,既能保持身體清潔,又能避免過度刺激。
4、適量補水保健康
冬季更應適時補充溫開水,防止血液濃縮、黏稠,還可避免肌膚干燥。但需要注意的是,補水并不等同于無節(jié)制地飲水。過量飲水可能會引發(fā)水中毒、增加心臟負擔等健康問題,對身體造成損害。因此,應適量飲水,保持身體水分平衡。
5、室溫調節(jié)要合理
建議將室溫調節(jié)在25℃左右為宜,溫度不宜設置得過高。過高的溫度會使環(huán)境變得干燥,加速人體水分的流失,可能導致血流減緩、血液黏稠度上升。在久坐或久臥、室內活動量減少的情況下,這種變化更易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因此,合理調節(jié)室溫,保持室內濕度適宜,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尤為重要。
6、適量運動宜舒緩
冬季宜在日出后開始運動。老年人及心血管病患者可選擇較舒緩的八段錦、太極拳、健步走、廣播體操、廣場舞等。在氣溫過低、空氣質量不佳時宜減少戶外運動,或選擇室內活動。
專家介紹
劉曉丹
副主任中醫(yī)師 碩士研究生
從事心血管臨床診療工作10年余,擅長中西醫(yī)結合診治冠心病、高血壓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等心臟疾病;以及心臟病合并焦慮狀態(tài)難治性心衰的中醫(yī)調護。
門診時間:周三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