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yī)網 徐州就醫(yī)信息:12月28日上午8點,徐醫(yī)附院新病房大樓21層的造血干細胞采集室內,26歲的睢寧縣第二實驗小學女教師方倩茹躺在病床上,她的鮮血正緩緩地流過血細胞分離機。5個多小時后,從方倩茹體內抽出的94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將被轉運到重慶,為那里的一位白血病患者帶去“重生”的希望。
方倩茹是徐州市第52例、江蘇省467例、全國第5367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記者又了解到,她還是2009年本報愛心助學的受助學子之一,今日的善舉是為了回報當時幫助過她的好心人。
見到記者來,方老師說:“我的名字還曾經登在你們《徐州日報》上呢,那是2009年的事了。”
2009年,豐縣姑娘方倩茹接到了江蘇師范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在即將邁入大學校門的時刻,她和同學一起走進了豐縣人民醫(yī)院對面的獻血屋,為自己獻上了一份特殊的“成年禮”。
“我記得當時工作人員說,獻血時多留一管血就能加入中華骨髓庫,這樣以后就有機會救助白血病患者。當時想著能夠幫助別人延續(xù)生命,是件有意義的事,就加入了這個組織。”躺在病床上的方老師說,今年9月,她接到了骨髓初配成功的消息,沒有任何猶豫,就開始體檢,為捐髓做好準備,“雖然過了這么多年,但這是一份承諾,而更讓我堅定信念的竟是某種必須去做的心安理得。”
這樣的一份心安理得,在這個年僅26歲的姑娘身上似乎顯得不是那么“協(xié)調”。方倩茹繼續(xù)娓娓道來。
“在百度里搜索我的名字,依然能看到2009年《徐州日報》愛心助學活動對我的報道。”方倩茹說,當時在接受完助學金后,所有受助學子在活動板上面簽字留言。“我當時沒有簽自己的名字,而是鄭重地寫下了‘回報社會’幾個字。”畢業(yè)以后,她又實現(xiàn)了兒時的夢想——成了一名教師。
“我覺得人生就是這樣,你有困難的時候別人幫你,而別人需要你幫助了也自當義不容辭。我想,這就是所謂愛的傳遞吧。捐髓救人就是用行動回報社會,挽救他人生命,我義不容辭,所以心安理得。”她笑著說。
妻子捐髓回報社會,丈夫的態(tài)度怎樣?
“我理解倩茹的想法,并為她感到自豪。不過因為她這次捐獻,我們要孩子的計劃就得推遲一陣子了。”方倩茹的病床旁,她的愛人周旋一邊和記者說著話,一邊滿含愛意和心疼地看著妻子。“9月份倩茹就接到了配型成功的消息,她很高興,立刻和我溝通了想法。”小周告訴記者,在10月份,他和倩茹如約完婚。“既然妻子要這么做,我全力支持。我倆這么年輕,捐獻后身體狀態(tài)調整好了就可以準備要孩子,但患者的生命卻是一分鐘也不能等。”
下午1點,在完成造血干細胞捐獻后,方倩茹身體感覺良好,稍事休息后便和丈夫一起離開醫(yī)院返回睢寧家中。
■相關鏈接
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多個“第一”
采訪中,徐州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張颶向記者介紹,自2002年我市開展捐獻造血干細胞工作以來,截至目前,加入中華骨髓庫的志愿者人數已達1.2萬余人,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52例,其中4例為美國、歐洲、韓國、新加坡患者的涉外捐獻。捐獻例數位居全省第二名,捐獻服務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其中,一些成功捐獻的志愿者還成為全省乃至全國之首。2003年7月,耿森成為全省造血干細胞捐獻第一人;2012年2月,我市實現(xiàn)非血源關系造血干細胞本地采集;2012年6月,譚曉潔成為中華骨髓庫骨髓血捐獻第一人,也是江蘇省移植醫(yī)院首次采集涉外骨髓血;2012年10月,閆伍光、杜柏達兩人在我市同時捐獻造血干細胞;2013年12月,葛義強成為江蘇省首位向歐洲捐獻造血干細胞志愿者。
捐獻造血干細胞過程很簡單
“造血干細胞捐獻其實并不可怕,它和無償獻血的過程基本一致。”市紅十字會捐獻服務部部長張君賢向記者介紹,因為“骨髓移植”的說法,很多人對捐獻造血干細胞的了解還停留在通過骨穿捐獻骨髓上。據他介紹,現(xiàn)在如果配型成功,并體檢合格,那么捐獻過程是這樣的:捐獻者需要在捐獻前的4至5天注射動員劑,將身體中原先“儲存”的造血干細胞“動員”到血液中。捐獻時,捐獻者一側手臂抽出的血液經過分離,取出造血干細胞后,將其余血液回輸到另一側手臂,整個捐獻過程約需4個小時,捐獻者在當天或者休息一天后就可以出院。
徐州導醫(yī)熱線:0516-8570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