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導醫(yī)網(wǎng) 徐州天使風采:徐州市精神病院承擔著我市“三無”和流浪乞討精神病人的救治救助任務。在醫(yī)學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金眼科,銀外科,挨打挨罵精神科。今年38歲的王翠,是一位在精神科護士崗位上辛苦耕耘了18個年頭的護士,她對待病人認真負責又有愛心,在今年市民政局組織的“基層最美民政人”評比活動中,王翠光榮入選。
對待病人像朋友一樣尊重
“對待病人要像朋友一樣,給予足夠的尊重。不要因為他們是精神病人,就去歧視他們,而應像朋友一樣平等對待。”王翠告訴記者,這是她多年的工作心得。另外,做好這份工作,必須要有愛心,因為“三無”流浪乞討病人缺少親情關愛,如果能夠讓他們感受到真誠的關愛,那將是給予他們的最寶貴禮物。
正是基于尊重與愛心,王翠對每位病人都十分友善。比如,她說話從來不用居高臨下的命令口吻,而是商量的口氣。“你能幫我把那個東西拿來嗎?”“麻煩能不能幫我掃下地?”每當這樣說的時候,病人都格外樂意地接受,這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被尊重。
發(fā)現(xiàn)平時愛說話、愛主動打招呼的病人,突然這幾天“焉”了,變得不說不笑,她便主動去談心。“怎么啦?這幾天有什么不開心的,能跟我說說嗎?”病人都很樂意將自己的心里話對她說。
精神病人的情緒時好時壞,對待他們有時候像“哄”孩子一樣,要讓他們感覺到被重視,這也是王翠總結(jié)出來的工作經(jīng)驗。比如有些病人吃早飯時看到自己的雞蛋被別人拿走,會格外不高興,見此情形,王翠馬上就會去逗他們開心,“明天姐姐給你帶糖果吃。”“明天一定給你多拿一個!”一兩句話就能讓病人心情好轉(zhuǎn)。
多年“朋友”般的相處,讓病人們對王翠也感到格外親切,過春節(jié)的時候,有的病人見到她還會高興地說:“好幾天沒見到你了。”“你最近怎么沒來呀?”每當聽到這樣的話,王翠都很感動。
無微不至關懷溫暖人心
精神病人入院前,或蓬頭垢面、衣衫襤褸,或念念有詞、語無倫次,或大喊大叫,靜默不語,常有自殺、自傷、傷人、毀物等行為。終日與他們打交道也伴有一定的人身風險。“干我們這行的,被病人打罵過很正常,基本上每個人都遇到過,早已經(jīng)習慣了。”王翠對于自己在工作中所受的“委屈”,早已不覺得是“委屈”了。
有一次,王翠為一位臥床病人喂飯,病人產(chǎn)生幻覺,認為飯里有毒,感覺王翠要毒害自己,猛地一記耳光打在了王翠的臉上。這突然一擊,王翠頓時懵了,眼冒金星,臉上5個手指紅印火辣辣地疼,眼淚也止不住地往下掉,這是她懂事以來第一次被人打耳光。即使這樣,王翠也依然堅持把飯給病人喂完。當病人病情穩(wěn)定后,主動向她賠禮道歉,王翠笑了笑說:“沒關系。”
對精神病人的照顧三分靠治療,七分靠護理。在日常工作中,王翠對病人的護理十分到位。每周三周四是帶病人洗澡的日子,王翠和同事們從不嫌病人臟,總是親自去為病人搓背、擦洗,把里里外外的衣服都給換一遍。見到病人的趾甲長了,就及時修剪;有些女病人正處于生理期,就耐心地教她們處理,親手幫她們更換衛(wèi)生用品。
從1999年1月被分配至徐州市精神病院,王翠始終扎根在這里。白班時每天8點鐘來到崗位,仔細查看交接班記錄,了解哪些病人有異樣癥狀。之后便先從幫病人整理床鋪開始,查看有無藏匿危險品、照顧病人服藥、為有需要輸液的病人輸液、帶病人做各項檢查、帶他們看看報紙、曬曬太陽、看電視、唱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而復始。
看似平凡的工作卻需要高度的責任心。精神病人發(fā)病之前一般都有征兆,需要醫(yī)護人員仔細觀察,可以說也是一份十分辛苦又細致的工作。對于付出,王翠無怨無悔。她認為,選擇了這個崗位就要對這個崗位負責。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態(tài)度,使她多次被評為醫(yī)院“先進工作者”“護理技術操作能手”“優(yōu)秀護士”“護理創(chuàng)新能手”等,撰寫的多篇護理工作論文發(fā)表在省級以上雜志上。
徐州導醫(yī)熱線:0516-85707122